发一篇我国工业设计元老的感悟!!!
发一篇《感悟设计》,是中国第一代工业设计人物张福昌教授所写,很有启示作用,我在考研复习阶段也曾多次通读,现在献给大家,我在自己阅读时有所触动的地方都用斜体和加粗形式做了记号,希望大家也能在看过这篇文章后有所收获!!!
本文引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张福昌先生著作《感 悟 设 计》(自序)。
从1962年秋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后从事工业设计教育至今已40余年。从83年7月从日本留学回国至今也已整整2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这40年学习、实践及教育的过程,也正是我国工业设计及其教育发展的过程。忆往昔,感慨万千,也因此一直想把这40年间对设计的感悟出本书,向大家作个汇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侯很淘气、贪玩,不爱学习,但喜欢画画,虽无人指导,但十分投入。曾梦想长大当一名美术教师,然而初中毕业后考南艺附中和南师均未成功。高中期间,因各门课程优秀,便决定报考建筑设计或外语专业,可是,命运给我开了个玩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考上了无锡轻工业学院,从此走上了设计的道路。转眼40年过去了,这40年对设计的认识我是逐步感悟的。 1962年我考上大学时,我国的经济仍处困难时期,什么都要凭票供应,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是人们向往的三大件高档品。因此,人们以满足基本生活为目标,根本谈不上享受和设计。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录取通知书上面印的是“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心想,这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呢?是否是设计机器上的标牌……由于这专业1960年才创办,最初的几位老师都是美术系毕业的,我们是本科第一届,又是新专业,所以尚处创业和教学探索阶段。大学四年中,前两年为基础课,上过素描、水彩、图案、国画、书法、美术字等课,课余画速写、收集资料。64年参加了8个月的“四清”运动,专业课更少,上过制图、玻璃器皿造型设计、包装设计等,毕业设计是陶瓷器皿设计。学了4年,只知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学好“素描”将来什么都能做。因此,在校时拼命打美术基础,盲目地临摹图案,当时对设计的认识可谓一片空白,但也因此练就了一手熟练的临摹技能,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1966年大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直接分配到广西梧州日用化工厂锻炼了七年。期间当过报社美术通讯员,画速写、创作插图、宣传毛泽东思想;当过工人,到山里拉过氧气,搞过基建,开过模具,设计过包装……这几年主要是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在那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设计无足轻重,只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平时我仍坚持画些速写、收集些资料,做些笔记。 1974年底回到母校任教。那时我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深深感到设计一件人人喜欢使用的新品,仅掌握一些绘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懂得工程技术和加工工艺。当时一些轻工企业设计室的现状告诉我,美术设计必须服从于技术,设计的作用在于美化产品增加其花色品种。回校后,我常常泡在学校图书馆,特别喜欢阅读外文期刊,尽管专业书不多,但对我影响很大,使我认识到产品设计光有美术基础和生产知识、经验还不够,产品设计还有很多学问需要去研究,从此产生了探求造形奥秘的浓厚兴趣。 “四人帮”的垮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但挽救了党和国家,使关闭了几千年的中国从此打开了通往世界“大家庭”的大门,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变成了无限的生产力,使频临崩溃的中国经济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与此同时,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使我逐步感悟到设计的真谛。 1980年,我荣幸地被推荐为公派出国人员候选人,先到北京强化学习日语8个月,最后通过了日本文部省的考试,获准作为教育部公派的访问学者赴日留学。临行前,我与中央工艺美院庞薰琴院长辞别,庞老不顾年迈体弱接待了我,一边向我表示祝贺,一边随手拿出一根缝衣针和一只小铁钉,对我说:“现在我们生产的缝衣针的孔很粗糙,棉线很难穿过去。我们的小钉子一打就弯,叫老百姓怎么用呢?我们不少产品的设计和质量存在问题,需要我们重视设计。”最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工业设计很重要,国外已有一百年历史了,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柳冠中老师将去德国学习工业设计,日本和德国都是工业设计搞得好的国家,各有特色,你们要多交流。希望你们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短暂的访问,给我巨大的鞭策和鼓舞。 1981年7月23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老一辈的殷切期望,我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来到日本千叶大学研修工业设计。当时我是解放后大陆第一位到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研修的访问学者,为了选择这个学科,我曾化了整整三天时间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了日本所有设计系的特色。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设计学科。它与国内设计院系的教学氛围差别很大,似乎一点艺术的气氛都没有,但看到他们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课表,以及每个教研室的近万册书刊,我非常兴奋,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新鲜的课程,便决心把二年时间当作5年、6年用。于是日以继夜几乎是玩命地学习,只觉得时间不够。二年研修,第一年为设计基础,师从赤穴宏(油画家)、音丸馥(漆艺家)、重田良一(油画家)三位教授学习造形、色彩训练、版画、纸构成等。就这造形教研室上的设计基础课,不但课时少(每周一个下午),而且内容、方法也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专业表现技能进行的,与国内的基础训练完全不同,如素描,我们是画明暗素描,而他们注重结构素描和视点转移等表现手法,使我颇受启发,但仍对基础如何为专业服务仍感到茫然。正当我苦苦思索、寻找方向的时候,赤穴宏教授将自己仅有的《设计概论》(1981年版)送给了我,担任设计史论的宫崎清教授还专门陪我访问日本设计界元老、年迈的福井晃一先生,福井先生把他主编的《设计事典》赠送给我,我贪婪地拜读了这两本专业书,才逐步对设计的概念、领域、设计与艺术、科学技术及环境、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关系有了初步系统的理解。我逐步了解到设计内涵的丰富,设计所涉及的要素繁多,设计不只是美化产品、美化生活,而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物环境系统。那时才了解了世界工业设计历史的简要历程,才领悟到人类工程学及材料科学的重要,才知道设计世界之广阔,未来的美好。尤其是在日本颇经典的《设计概论》,使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为我此后有效的研修指明了方向,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改变观念,找到与世界的差距,扬长补短、卧薪尝胆,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为此,回国后率先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对推动国内现代设计出了一份力。 通过参加教学活动,与师生的交流、访问日本设计界的老前辈和友人、市场考察和大量阅读专业书刊,我受益匪浅,也为我第二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的专业导师是当时学科主任、日本汽车设计界的元老、原丰田公司设计部主查森本真佐男教授,以及永田乔教授、野口尚孝教授及 杉山和雄教授。这一年学习了工业设计的表示技术(图学、制图、曲面设计、草图、效果图、模型)、汽车设计、家电产品设计,特别是参加了由20人合作的、NTT公司委托的“未来家庭电话系统”开发设计项目及协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此外,我还常去请教在松下设计中心工作过的石川弘教授、原日本设计学会会长、材料专家铃木迈教授和青木弘行先生等,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为了真正掌握工业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森本先生还亲自陪我去丰田公司访问总裁并参观工厂,利用暑假安排我到松下彩电设计中心、室内设施设计中心及GK等部门访问和交流。83年还推荐我到日立中央研究所设计研究所和谷田公司设计室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受到企业的好评。到企业的访问和设计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学校的设计教育与企业设计实务存在较大差别,对工业设计有了更真切的了解。铃木迈教授还专门推荐我加入日本设计学会,并长期为我支付会费,宫崎清先生还为我收集设计学会会刊。我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中领悟到:日本从战后的一片废墟到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战后以出口传统工艺品为主,到出口家电、汽车等现代工业产品为主,从50年代抄袭欧美各国产品到形成日本自身的风格,成为世界设计大国、强国,工业设计及其教育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工业设计与科技同样重要。在日本二年研修,感慨万千,为此我写了十多万字的“发展工业设计建议书”送给轻工部杨波部长,决心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寻找我国自己发展工业设计的道路。 1983年7月28日,满怀着报效祖国人民、振兴中国工业设计的强烈愿望,满载着日本友人的深情厚谊、带了50多箱资料,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继续在母校工作。我把在日本学到的现代工业设计的观念、方法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了学生,并到湖南大学等地介绍国外工业设计,参加了全国、省、市工业设计学术团体的筹建工作,结合国情努力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教育道路。回国后,在学校、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利用学校工科背景、多学科优势,以及20多年办学特色,进行了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学新体系的探索和实践。86年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吸收国外的经验,首次招收工科学生,艺术类考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课程体系、知识板块、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压缩美术基础课,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在国内首次开设设计概论、人体工学、表示技术、纸构成、集团开发设计、产业设计振兴、造形论等新课程,翻译编印了视觉传达设计、人类工程学等教材、讲义。同时首次按国外的方法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报告、设计报告及毕业设计报告、版面和原大图纸等。纸的造型作业还汇总出版并再版,《纸的造型》教学录象带获江苏省电教三等奖。 留学的经历告诉我,学术的发展在于交流。为此,回国后,我每年邀请几批日本专家来校讲学。频繁的国际交流不仅带来了新的观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还极大地推动了设计学科的建设,使无锡轻工业学院一下成了国际工业设计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也让世界了解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工业设计系。我的作品和论文在80年代末期就入选国际重大比赛和ICSID大会论文集。经过全系师生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92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产品设计》获江苏省首批一类优秀课程。93年建成了我国首批工业设计造型美术硕士点和江苏省唯一的没有博士点的省级重点学科,95年经轻工部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设计学院,李岚清副总理以及教育部、科技部、轻工部等领导,齐康院士等专家和不少国际友人都到我院访问及指导。 这十几年,主要是引进、传播、实践国外工业设计及其教学的观念、方法、技术并探索艺工结合的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道路,为此,几乎付出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顾不上自己的家,我深感内疚和遗憾。 |